01 03 幫忙給粉絲買車(林依晨為什么遭裴勇俊粉絲抵制)

时间:2024-05-18 16:45:49 编辑: 来源:

續轟炸3天,她特別開說明會,解釋一切都是誤會,并公開向裴迷道歉。

林依晨再回想當時的發言,有點懊惱:“當時我怎么會說對元彬比較有印象,雖然是心里的想法,但裴勇俊的粉絲的確多少會有點不舒服,當時遭到很多批評。”藝人一言一行都被放大檢視,自此之后,她更加謹言慎行,“要讓對我有意見的人沒話說,咬牙也要做到,讓人刮目相看。”

林依晨持續嚴格自我修練,戲約一部接一部,無論多忙,都不愿放棄學業,當時在拍攝《天外飛仙》,每周一從橫店坐車2小時到杭州,杭州坐飛機回臺,中間還要在香港轉機,上完課之后,周五一大早再以反回去拍攝,這樣日子持續幾個月,各科成績都保持75分以上,是用拼命三娘的意志換來的。

成為演藝圈“學生藝人”好榜樣,林依晨不好意思笑了,她說:“其實一開始想要做給弟弟看,在演藝圈之后,有很多粉絲看著我,就覺得更要做好自己。”她出道至今,領悟一句話“憤怒比悲傷更能化為動力。”遇到事情可以沮喪、悲傷,但都是暫時的,要轉化成動力,進一步去提升自己。

林依晨在演藝圈打拼16年,幫家里還完百萬債務,幫忙買房、買車,供弟弟上大學當廚師,扛起長女責任,她用甜甜笑容,挺過這些經歷。現在35歲的她,把演藝圈歷練磨成智慧,看許多事情,心態逐漸轉變,她十分推薦余華《斷舍離》著作,“人事物越來越多,但你要留在身邊,就是怦然心動的東西,這太重要了,不要勉強自己去接受還好的東西。”

車企定義的“年輕”,何冰沒有滿懷期待

“你還是太年輕。”

在一篇稿件中點題部分著墨的問題上,領導這樣對我說到。關于寫稿,老江湖的話一針見血,一通分析之后,我很快就發現了文章的問題所在。但關于領導那句話,事后的我心情復雜。

在“90后太老,95后正好”的時代定義下,作為94年出生的大黃狗,我經常為沒有趕上年輕的末班車而苦惱,所以每當朋友們問我哪年出生時,我總是在1994年后固執得加上一個10月,用最后的倔強慰藉受傷多年的心靈。

領導的話如果是說我年齡上、心態上的年輕,我可能會蹦跶著出辦公室,然而并不是。

想起剛進汽車圈時,我是個小白,除了一些主流豪華品牌和五菱宏光外,我叫不上馬路上來回穿梭的大部分汽車的名字,何況什么產品、市場、供應鏈之類的“高級詞匯”。隨后一篇又一篇稿件嚇哭了時光,一點再一點積累摧殘了歲月,我開始慢慢了解汽車、懂得寫稿,兩年時間一路走來,像做夢一般。

顯然,領導的話叫醒了正在做夢的我。

喲,這妹子可真年輕

下班后的我走在路上,魂不守舍。這不是玻璃心作祟,我的厚顏無恥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的小學時代--老師說我“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更不是對領導不滿或者對自己的寫稿能力產生懷疑,我的好學程度與盲目自信同樣出于小學時代;而是這句話已經上升到了哲學問題--

年輕or不年輕,這是個問題。

從公司到地鐵,路上行人熙攘,有年輕的,也有不年輕的,一個吵鬧的樓宇廣告喊停了我并不匆忙的腳步。青年男女,大叫大跳,這是一個常見的汽車廣告。屏幕上的大胸DJ正在搖頭晃腦地打著碟,荷爾蒙甚至濺射到了屏幕之外路人的眼睛里,要不然旁邊同樣駐足的人為何大叫,“喲,這妹子可真年輕。”

......

到底什么是年輕?想不通這個問題的我的痛苦程度僅次于牛奶瓶蓋還沒來得及舔就扔了。無奈之下,我打開了B站這個寶藏APP去查查何謂年輕,之所以視它若珠玉,是因為我動用了不少江湖勢力幫忙答完那100道題,才順利進的B站。

還沒來得及搜索什么是年輕,彈窗就推薦了何冰老師的《后浪》。

五四青年節前夕,B站上關于后浪的演講引起了社會特別是年輕人的廣泛關注,。一時間,不管是快手的老鐵還是抖音的潮人,都爭向參與關于后浪話題的討論。有人說后浪充滿了正能量,也有人說是毒雞湯……何冰老師作為演講人,表現依然是那么出彩。不過,自稱‘前浪’何冰滿懷那么多美好的詞語看著年輕人,他懂年輕人嗎?

一題未解,又來一題,好苦,好苦。

行業敏感度極高的我思緒瞬回到剛才的樓宇廣告,想必那打碟的大胸DJ又換了一個,屏幕前駐足的年輕人也換一了波,廣告里的汽車車型/品牌同樣換成下一個。不變的是那句,“喲,這妹子可真年輕。”

眾所周知,隨著消費的年輕化,車企們為討好年輕群體,逐漸大打年輕牌,從產品設計到宣傳風格,無不體現出這一點。在一些車企眼里,年輕就要這樣,要么夜店DJ瘋狂打碟,要么年輕偶像實力代言,要么追這追那吸引眼球,玩跨界,玩潮流,玩鬼畜,玩偏的,玩野的。

有時候看到這些廣告,我覺得我不是來看車的,而是來看打碟的,來找梗的,來追星的。可是這樣的廣告也沒錯,畢竟車能賣好才是王道,廣告嘛,宣傳為主,抓人眼球為主,哪有那么多內涵可言,又不是搞藝術的,腦白金就深諳此間道理。

可是,汽車行業的競爭說到底是產品里的競爭,產品內核的真正年輕化才是走進年輕群體的唯一捷徑。

你還是太年輕

更有意思的現象是,現在很大一部分對于年輕的解釋都掌握在一批60后、70后的手中,尤其是在車企中。一些自以為很懂年輕人的營銷人將“年輕”扁平化、具現化理解成某一個詞,某一個現象,比如“中二”、“佛性”等,實際上這樣是可笑的。

就拿買車來說,在筆者小范圍的調查中,打碟、時髦、獵奇獵新、明星代言這些詞匯并不在年輕人買車的首選,而性價比、品牌、性能、安全性、顏值、實用這些詞匯才是年輕人在購車時的首選考慮因素,這和部分車企定義的“年輕”就大相徑庭。

車企的不注重內涵,毀了多少粉絲對它的好感。

不妨想想,將“年輕”的解釋權歸還年輕人消費者,歸還市場,真正做到用產品接近年輕人,對于汽車品牌發展而言或許會別有洞天。畢竟,沒有人能夠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正年輕著。“年輕”的含義不是永恒的,年輕是名詞,是動詞,更是形容詞。

“年輕”二字的解釋權應該交給年輕人。

追星,泡吧,這是年輕嗎?不可否認,這些行為發生在年輕群體的概率很大,也是年輕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可曾知,下班后老老實實回家,吃個飯看看書,這也是當代年輕人的日常。在快節奏的今天,年輕人也有他們的壓力,有他們的喜好。

馬化騰曾深夜在知乎提問被網友嘲諷,隨后他公開表示,“我最大的擔憂,就是越來越看不懂年輕人的喜好”,實際上馬總不是不懂年輕人的喜好,相反他特別懂年輕人愛玩游戲愛追劇的喜好,他只是不懂年輕人的多元。

叮叮叮,叮叮叮......

表弟的一個電話打斷了我的思緒。三天前這小子說要找我玩,這就開始行動了,果然年輕人都是行動派,不打馬虎眼,不像成年人世界里的客套話,你永遠不知道他們口中的改天是哪天,以后是多久。

算逑,年輕or不年輕的問題已經變得不重要,赴約許久未見的表弟,去找尋屬于兩個人的觥籌交錯才是正經事。

吃飯、喝酒加上回憶往昔組成朋友們相約必做的三件事,我和表弟同樣在酒足飯飽后聊了很多以前的事兒,比如這小子之前偷偷在手腕紋了個彼得潘,被他爸罵“憤青”的光榮事跡,比如他曾經暗戀的那位“淡黃的長裙,蓬松的頭發”。

“宴席”散盡,表弟打開手機玩起游戲,這個習慣似乎早已刻在他的生物鐘上,到點了就要嗨兩把。玩游戲是年輕人們眾多喜好之一,深圳騰也是靠著看準這個才走進年輕人的。我這個“老年人”沒有玩游戲的習慣,但為了不煞風景,也陪著表弟玩了會。

在我的印象里,這小子游戲玩得不怎么樣,果不其然,一局游戲下來被打得滿臉通紅,我十分確定這種紅不是喝酒喝出來的。

表弟一邊操作,一邊喃喃道,“我怎么這么菜啊?”

我笑了笑,回了他一句--

“你還是太年輕。”

本文來源于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