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51雜志訂閱官方網站(如何往英國的自然雜志或者美國的科學雜志投稿?)

时间:2024-05-21 00:59:54 编辑: 来源:

美國雜志《科學》和《自然》是月刊還是期刊?

美國《科學》雜志為周刊 一年51期

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都有名為《科學》(Science)、年代久遠、影響卓著的科學刊物。 1.美國《科學》雜志 英文名:Science Magazine

[1]《科學》是發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論文、以及綜述和分析當前研究和科學政策的同行評議的期刊。 該雜志于1880年由愛迪生投資1萬美元創辦,于189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科學團體“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為周刊,全球發行量超過150萬份。 多數科技期刊都要向讀者收取審稿、評論、發表的相關費用。但《科學》雜志發表來稿是免費的。其雜志的資金來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會員費;印刷版和在線版的訂閱費;廣告費。 《科學》雜志屬于綜合性科學雜志,它的科學新聞報道、綜述、分析、書評等部分,都是權威的科普資料,該雜志也適合一般讀者閱讀。“發展科學,服務社會”是AAAS也是《科學》雜志的宗旨。 在全球,《科學》雜志的主要對手為英國倫敦的《自然》雜志,該雜志創辦于1869年,曾發表了大量的達爾文、赫胥黎等大師的文章。21世紀的 前4年中,二者為率先發表人類基因排列的圖譜而激烈競爭。 《科學》雜志的主編唐納德·科尼迪畢業于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為斯坦福大學第八任校長,著名的環境科學教授。

《Nature》也屬于周刊。雜志簡介 英國著名雜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 取得的所有進展”。《Nature》雜志每星期在全世界發行6萬份,大約四分之一發行到圖書館和研究機構。 其中文網站:買粉絲://買粉絲.natureasia.買粉絲/ch/

英國自然雜志《自然》雜志也為周刊。

如何往英國的自然雜志或者美國的科學雜志投稿?

中國的權威自然科學期刊有《自然科學進展》,是中國自然科學基金會辦的,這個是最好的。

如想給《自然》和《科學》投稿,只需要注冊一個帳號,然后上傳你的論文,然后到時侯自己查看論文狀態就行了。人家很詳細地,告訴你正在專家手中,還是已有了結論什么的。、

你要例文我有例文,我自己就投過,走過一遍。

我不太贊成上面有位仁兄說的,沒必要和你的導師來討論這件事,最好別讓他知道,如果你確實是自己獨立完成的話(如果是基礎理論方面的成果,應該是你自己完成的,不太可能有多人參與),要注意保護自己的權利,如果導師知道了,萬一他想署個名,你怎么辦?不答應不好,答應吧,違反了科學原則,人家《自然》和《科學》都要求作者詳細列出每個署名者的工作內容,你總不能為導師編一個吧,那你不成了騙子啦?:)另外,應該提醒你,對于署名有爭議的論文,人家是非常不愛采用的。

中國的論文,應該說全亞洲的論文,被錄用率很低很低,我記得才2%左右,所以,真為你擔心,我相信,你一定有非常好的成果,祝福你啊!

已給你發去《自然》例文四篇,還有一篇《科學》例文,因為今天剛發現你那個提問馬上就到期,怕你擔心,我就提前給你先辦理這件事,即把你要的例文發過去,這可額外費我不少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希望能夠對你有用。

我是計算機專業的博士,以前曾向《自然》投過稿,本想把我的論文當成例文也給你發過去,尤其是買粉絲ver letter,但是現在一時不方便找,等過兩天閑時再辦這事,希望你諒解。另外,買粉絲ver letter并不難寫,我后來對比才發現,《自然》所要求的買粉絲ver letter格式并無什么特別,你只要到圖書館隨便找一本《英文論文寫作指南》這類的書,就可以找到相關的介紹,也就是說,《自然》的要求和普通的論文要求并無兩樣。

希望看到你的好消息!希望你成功后告訴一聲我們這些想幫你的人:)讓我們也分享一份喜悅。

《科學》和《自然》雜志是怎么回事?

本期《自然》《科學》精選

本期《自然》《科學》精選

【字體:大 中 小】 買粉絲.ebiotrade.買粉絲 時間:2009年4月3日0 來源:生物通

------------------------------------------------------------------------------------------------------------------------------------

摘要:

4月2日Nature

封面故事:天然氣田封存CO2的機制

減小人為產生CO2對氣候影響的多種選擇方案之一是,將來自發電廠和其他工業源頭的排放物埋掉。但埋藏方法有多安全、效率有多高?一個埋藏地點的設計及長期可行性關鍵取決于CO2是怎樣存放的和在哪里存放的。天然氣田能在千年時間尺度上對人為產生的CO2進行安全的地質存放,而現在,利用惰性氣體和碳同位素示蹤劑所做的一項研究,對在北美、中國和歐洲九個天然氣田的CO2清除中所涉及的過程完成了定性。該研究發現,居主導地位的CO2匯是地層水中的溶解,而碳酸鹽礦中的固定作用只扮演一個小角色。這表明,CO2廢棄物在類似地質系統中的長期存放模型需要將水中所溶CO2的潛在流動性考慮進去。

針對HIV的多種記憶抗體

血清記憶(Serologic memory)是長期免疫效能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我們對由被HIV等重要人類病原體感染的人體中記憶B細胞所產生的抗體卻幾乎不了解。為了對HIV的記憶抗體反應進行研究,Scheid等人從來自具有高血清值的廣譜中和抗體的6個HIV感染者的HIV-特異性記憶B細胞中克隆出了超過500個抗體。這些患者體內B細胞對HIV的記憶反應由多達50個獨立的、擴展的B-克隆組成,這些B-克隆表達一組針對不同病毒表位(抗原決定部位)的不同抗體,其中幾個對于廣譜HIV中和及有效免疫可能有重要作用。

HK97原殼體的高分辨率結構

“Lamda-like dsDNA噬菌體”HK97,是研究病毒衣殼成熟過程的一個有利體系,因為它在大腸桿菌中從僅僅兩個病毒基因產物的表達中就可以組裝成,并且其成熟過程可以很容易在體外觸發和分析。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不同的成熟病毒衣殼的結構,但此前尚未獲得噬菌體的雙鏈DNA病毒的原殼體。現在,Gertsman等人報告了HK97原殼體的高分辨率結構,從而為導致感染性病毒顆粒(virion)的衣殼組裝過程提供了線索。從這一結構中獲得的知識對于如人皰疹病毒等相關病毒的研究也有參照性。

3D信息在大腦中的處理方式

大腦在編碼深度(或3D)信息時為什么不會將其與環境中的其他視覺提示混淆?采用雙目看東西的動物對深度的感覺,是通過對比每只眼睛所接收到的圖像之間的差別來實現的。視覺皮層中的一些神經元會對這種偏差做出反應,而其他神經元則對來自一只眼睛或另一只眼睛的輸入信號有偏好(這種現象稱之為“眼優勢”)。采用雙光子鈣成像,Prakash Kara 和Jamie Boyd得以能夠對貓視覺皮層一個小區域中幾乎每個神經元的反應進行比對,他們發現,對“眼優勢”和雙目偏差的反應存在于大腦內確定的軸上:編碼3D信息的功能圖與給出到達每只眼睛的視覺輸入的相對強度信號的另一個功能圖成直角排列。 這兩個功能圖的相對排列方式,為了解大腦中的局部回路何以能夠同時地、無縫地處理環境中的多種感官特征提供了重要線索。

大腦為什么能同時記住多個目標的不同細節

雖然我們能夠在工作視覺記憶中記住幾個不同目標,但我們是怎樣記住每個目標的特定細節及視覺特征的仍是一個謎。對工作記憶負責的高級區域中的神經元似乎對視覺細節并沒有選擇性,大腦皮層的早期視覺區域具有能夠處理來自眼睛的輸入視覺信號的獨特能力,但過去人們認為它不能執行如記憶等高級認知功能。Stephanie Harrison 和 Frank Tong等人,利用對來自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的數據進行解碼的一種新方法,發現早期視覺區域能夠保持關于存放在工作記憶中的相關特征的特定信息。研究人員向志愿者出示了兩個不同取向的條紋圖案,要他們在被fMRI掃描時記住其中一個取向。從對掃描結果所做的分析,研究人員有可能預測,在兩個取向的圖案中的哪一個中,一個目標在超過80%的測試中都會被保留。

4月3日Science

人類會長出新的心肌細胞

據4月3日的《科學》雜志報道說,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即我們在一生中是否能夠產生新的心臟細胞或我們在出生的時候就擁有了固定數量的心肌細胞現在終于得到了解答。 Olaf Bergmann及其同僚利用大氣中的放射性污染發現,在人的生長過程中,人類實際上確實會再生一些心臟細胞(或稱心肌細胞)。 由于大氣中的碳-14水平在1950年代因為進行地面上核彈爆炸而增加,這導致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細胞中的該種同位素的水平都可能增加。 當地上核試驗被禁止之后,我們的DNA中的碳-14水平開始慢慢地下降。因此,研究人員能夠用該同位素作為一種細胞出生時的日期標記。 研究人員用碳來標記在核試驗前后的不同時期出生的人的心臟細胞以建立在這些細胞中DNA合成時的年代。 他們的結果表明,心肌細胞確實會在我們一生的過程中緩慢地更新,而其更新率在緩慢地下降,即在25歲時,心肌的年度更新率為1%,而到75歲的時候,該更新率下降至0.45%。 研究人員測定,在這些心肌細胞中,那些在人的正常的一生中被更新的細胞不到50%。 這一發現提示,人們有必要研究刺激心肌更新過程的治療策略以治療損害的人類心臟細胞。 在一則相關的Perspective中,Charles Murry 和 Richard Lee對這一發現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解釋。

應用生物學原理來安全制備電池

據4月3日的《科學》雜志報道說,本周的《科學》期刊中有一則經過同行審議的有關新電池技術的描述。這一話題最近在2009年3月23日在白宮被重點介紹過。這一重要的研究對結合應用化學和生物系統來創制對環境友善的高功率鋰離子電池進行了描述。Yun Jung Lee及其同僚研發了一種技術:將M13病毒進行基因編程,使其能夠作為一種腳手架。人們可以在其上搭建可用于高功率電池的高度導電的電極。這種用遺傳工程所設計的病毒可以沿著其表面長出無定形磷酸鐵。這種材料一般來說并非良好的導體,但它在納米尺度的情況下則成為一種有用的電池材料。這些病毒的末端被設計成與碳納米管聯結,從而形成一種可在電池內增進導電性能的網絡結構。研究人員觀察到,那些克隆出的對碳納米管具有最強親和力的病毒可以使磷酸鐵的充放電率與最尖端的(但也更為昂貴并具有毒性)結晶狀磷酸鋰鐵電極相媲美Lee及其同僚通過應用基本的生物原理發現了一種對生態友善、在低溫下能夠將低導電性的物質轉變為有效電極的腳手架。將來,這些電極也許可以用于便攜式電子裝置和混合動力電氣汽車的高功率電池中。

機器人能夠像科學家那樣進行思考嗎?

據4月3日的《科學》雜志報道說,機器人也許至少可以在實驗室中在某種程度上取代研究人員。 這是本期《科學》雜志的2篇報告所得出的結論。這2篇報告都預想著機器人能與科學家共同工作,而非同時取代他們。 Ross King及其同僚創建了一個取名叫ADAM的機器人,它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