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3年6月全球貿易數據(跨境第三方支付平臺有哪些)

时间:2024-06-10 04:57:23 编辑: 来源:

2022年國內外貿出口數據是否真實

疫情以來,中國出口表現出巨大的韌性,屢次超出市場預期,是支撐中國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進入2022年,海外需求開始回落,但我國出口份額保持高位,出口產品、地區有何特點?展望四季度,在總量承壓的情況下,我國出口會呈現哪些結構性變化?

2022年1-7月,我國出口依舊保持韌性。8月份出口增速7.1%(以美元計),較前兩月明顯回落。總結今年以來我國出口呈現出的一些結構性特點,將有利于對后續出口走勢進行研判。

特點一:受發達經濟體進入加息周期影響,我國面臨的外部需求已經回落

2022年,為應對嚴峻的通脹壓力,海外各經濟體紛紛加息,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外需明顯回落。多家國際機構連續示警全球經濟將陷入衰退,2021年10月以來IMF已經4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WTO下調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1個百分點,WTO最新的報告顯示,7月全球貨物貿易晴雨表指數已經低于近期的商品貿易趨勢線,二季度全球貿易同比增速進一步放緩,并將2023年全球貨物貿易增速預期下調至1%。2022年8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和服務業PMI指數分別為50.3%和49.2%,分別較年內高點回落3.4和4.8個百分點,增長形勢明顯惡化。外需承壓背景下,我國出口增速明顯低于去年。

9月份PMI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7%,較前值回落1.1個百分點。根據當前PMI新出口訂單與出口增速相關系數仍處于0.2以上,預計9月出口增速將在7.1%基礎上繼續回落。

特點二:我國出口份額持續上升,依舊保持競爭力

通過計算WTO最新公布的77個全球主要國家的出口數據,2022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占全球(共77個,已經包含世界主要國家)份額比重基本穩定,平均值接近9.8%,高于歷年同期均值。6月出口份額上升至11.17%,達到近8年同期新高,比21年同期高1.6個百分點,比19年同期高2.2個百分點。在歐洲制造業產業鏈大轉移背景下,預計我國份額的提升能夠有效對沖全球總需求回落的影響,對我出口形成支撐。

特點三:原材料和中間品出口依舊保持韌性,汽車出口拉動效應明顯

從占比看,今年以來原材料和中間品出口占比持續上升,從21年底的19.8%上升至今年8月的22%,盡管近兩月有所回落,但依舊保持在22%以上水平。自08年金融危機后,我國原材料和中間品出口占比就已經穩超消費品占比,直到2021年消費品占比一度追平原材料和中間品,但今年以來原材料和中間品再度反超。值得關注的是,我國資本品占比自2019年來持續下降,目前已降至60%以下。

從增速看,2021年全球疫情緩解、需求反彈帶動消費品和資本品保持高速增長,但2020年以及今年以來原材料和中間品增速持續領先于資本品和消費品,且增速差還在不斷擴大。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以來原材料和中間品增速持續高于出口增速(累計同比),而資本品和消費品則持續低于出口增速。這表明以部分能源、鋼鋁銅等生產資料為主的原材料和中間品對我國出口拉動效應明顯,當前俄烏沖突加劇、歐洲能源短缺情況下,預計四季度原材料和中間品出口依舊保持韌性。

盡管消費品出口在外需回落影響下有所走弱,但汽車出口,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成為拉動出口的重要力量。今年1-8月我國汽車出口191萬輛,同比增長47.5%,新能源汽車出口34萬輛,同比增長97.4%;汽車出口金額1002億美元,同比增長24.1%,占我國出口比重達到4.2%,比去年同期高0.85個百分點。

特點四:對歐盟出口呈現不一樣的結構特征,占比持續上升,其中原材料和中間品增長最快

長期以來,美歐日都是我國重要出口目的地,三者合計占我國出口比重超35%。今年二季度以來,我國對美出口增速及占比均出現下滑,對歐盟出口增速則大幅回升,并且8月份對歐盟出口占比超過美國成為我國第一出口目的地。從出口產品看,一是今年以來對歐盟原材料和中間品出口增速持續高于資本品、消費品,并且消費品增速持續下滑。二是我國對歐盟出口原材料和中間品占比遠超消費品,并且今年以來持續高出10%以上,8月份原材料和中間品占比為33.2%,高出消費品占比12%以上。

展望后續,我國出口更可能在總量壓力下表現出明顯的結構性特征。一方面,外需回落會降低所有產品的需求,特別是資本品和消費品,但我國完備的供應鏈體系將對部分生產受損的經濟體形成替代,出口份額依舊是推動出口擴張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俄烏情況持續惡化,歐洲面臨的能源短缺愈發嚴重,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其原材料和中間品的生產領域依舊存在供需缺口,并且僅靠加息抑制需求很難讓這個供需缺口完全收斂,這將給我國原材料和中間品出口帶來結構性機會。

2023年3月1日美元匯率

當前的美元匯率是一個不斷波動的指標,預測未來的匯率變動是困難的。

可以通過以下手段了解當前的美元匯率情況。首先查看實時的匯率信息,可以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銀行網站或外匯交易平臺等渠道查詢當前匯率。其次,可以參考歷史匯率走勢,預測未來的匯率走勢。不過歷史匯率不一定能準確預測未來走勢,因此需要謹慎分析。最后需要考慮到各種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對匯率的影響,例如國際貿易情況、通貨膨脹預期、政策變化等。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2014~2016年走勢預測

劉海影評估中國經濟的外在環境,離不開對美元匯率變化的預估。這不僅是因為對美貿易是中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更是因為美元匯率反映了全球資本配置風險偏好,對于全球資本流動方向有重大影響。與其重要性不相稱的,是經濟學家在把握美元走勢方向方面的無能。遠的不說,在2009年美聯儲推出量化寬松政策之后,大部分經濟學家預測,伴隨著美聯儲的天量印鈔,美國通貨膨脹形勢將會急劇惡化,相應地,美元匯率有可能崩潰,美債價格也將大幅跌落。事實卻截然相反:即使美聯儲將自己的資產負債表擴大了22萬億美元,美國的通貨膨脹仍舊維持在低位,而美元不僅沒有崩潰,反而扭轉了之前的綿綿下滑,對歐元、日元、人民幣等全球主要貨幣大幅升值。

這種理論與現實的歧異在歷史上發生過多次。誰錯了?當然不是現實。

那么,看看實際發生的數據告訴我們一些什么信息。對美元匯率實際波動數據的量化分析表明,美元綜合匯率變動方向從強到弱受到如下經濟變量的驅動:如果生產物價、工業生產、發展空間等指標下滑,貿易逆差擴張、收益率曲線變得平緩時,美元容易走強;反之,當短期利率、生產率、失業率、債務存量增速等指標上升時,美元容易走弱。進一步的分析指出,在庫存短周期的時間尺度內,美元往往在蕭條期、復蘇期走強,而在隨后的繁榮期、滯漲期走弱。

美元匯率的這一周期模式,與市盈率、收益率曲線、固定投資增速等經濟變量的周期模式具有很大的吻合度。

以上幾個指標(包括美元匯率)各自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投資回報率預期的變化軌跡:在滯漲期,高企的通貨膨脹(包括高企的生產物價)導致投資回報預期嚴重惡化,而在隨后的蕭條期(尤其到后半段)中,伴隨著經濟的不景氣,短期利率與通貨膨脹大幅下滑,制止了投資回報預期的繼續滑落。到復蘇期時,生產率提升而生產物價繼續下滑,投資回報率預期繼續改善這一鏈條引導了資產回報率預期在蕭條期與復蘇期的上行。

將美元的這一周期性表現與影響因素分析結合在一起,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可能的匯率波動替代理論。這一理論要求我們不再從美元購買力與其他貨幣購買力的對比的角度看待匯率問題,而是將美元匯率與美元資產的收益率預期及風險相聯系。換言之,各國貨幣匯率之變化,反映的是以這些貨幣計價的全體資產的潛在回報與風險。如果以美元計價的資產有更好的回報率前景,美元很可能升值;反之,美元很可能貶值。

美元歷史走勢將這一邏輯展示得十分清楚。如果美元的確走強,對中國經濟的最大風險可能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人民幣綁定美元可能導致人民幣對其他貨幣過分走強,這需要管理當局采取更加靈活的匯率態度。其次,美元走強有可能導致國際資本流動的不確定性,甚至紊亂。這將會沖擊全球各國中具有外部脆弱性的國家,并進而影響到中國的外部環境。

人民幣對美元可能超貶嗎

下面的紅藍點就是買賣點,用周期節點定位置的獨家方法!接下來的走勢或象本ID用紅筆描述那樣吧!!!

看看這個,就是美圓對人民幣!該到點了!百姓財經1618導航微博5月29日曾經提示關于人民幣或進入貶值區間!

可能

近期,人民幣對美元持續貶值,再度引發市場關注。截至9月8日,美元兌人民幣收盤報696,臨近“破7”的關鍵關口。從年內來看,人民幣對美元累計貶值幅度已達到846%。雖然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顯著走弱,但對一籃子貨幣依然保持穩定。這表明目前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主要是由于強美元所導致的,而非中國經濟基本面的結構性惡化。

從歷史經驗來看,每次美聯儲的加息緊縮周期都會觸發資金流出新興市場,美元走強使亞洲新興貨幣承壓。在主要的亞洲新興貨幣中,人民幣并非唯一對美元貶值的幣種,年內主要亞洲新興貨幣對美元貶值幅度相近。

從近期美元指數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來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回到由美元指數主導的局面,即美元走強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走弱。在2021年下半年至今年4月的時間段內,美元指數與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曾呈現分化走勢,形成美元指數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同步走強的情況。而自今年4月底人民幣對美元開啟貶值通道之后,美元指數與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相關性再次由負轉正,并于8月達到87%的強相關性。

美聯儲的政策立場是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預期的重要因素,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杰克遜霍爾講話是近期匯率市場的主導因素。鮑威爾重申美聯儲對通脹的強硬態度,即使經濟衰退也在所不惜,并表示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將持續一段時間。

我們從中美利差和利率平價的角度來觀察人民幣匯率走勢。我們的預測結果顯示,9月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預測值為664,顯著低于當下698的匯率水平;明年3月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預測值為697。我們認為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存在一定升值壓力。

對人民幣匯率無需過度悲觀。近年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雙向波動幅度有所增強,匯率彈性有所增加。以2020年新冠疫情為例,自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將新冠疫情列為全球大流行病之后,避險情緒升溫推動美元指數快速上升,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一度破7。然而,2020年下半年,隨著中國經濟基本面顯著改善,人民幣匯率開啟升值趨勢,并延續至今年一季度。目前,央行通過降低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來調節匯率市場,我國財政、貨幣政策雙雙發力進行逆周期調節。隨著后續我國經濟基本面的改善,人民幣匯率有望企穩回升。

正文

1、人民幣對美元承壓,但對一籃子貨幣保持穩定

近期,人民幣對美元持續貶值,再度引發市場關注。截至9月8日,美元兌人民幣收盤報696,臨近“破7”的關鍵關口。從年內來看,人民幣對美元累計貶值幅度已達到846%。

雖然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顯著走弱,但對一籃子貨幣依然保持穩定。從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CFETS人民幣指數來看,截至9月2日,人民幣指數為10202,年內下降幅度僅為04%。

從人民幣對主要發達國家貨幣來看,年內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幅度最大,對日元和英鎊升值幅度最大。其中,年內人民幣對日元升值1364%,對英鎊升值74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