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3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將僅增長,遠低于此前估計的3.4(兩千多家在印外企為何“跑路”了?)

时间:2024-06-03 02:06:30 编辑: 来源:

芯片巨頭業績爆雷日韓的“貨幣保衛戰”異常激烈全球衰退風險加劇

全球芯片行業“寒氣逼人”。

芯片巨頭正在密集釋放危險信號。首先是,美國芯片巨頭AMD突然預警稱,預計第三季度收入約56億美元,大幅低于預期(67.1億美元),直接導致股價暴跌超13.8%,單日蒸發市值超151.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80億元),總市值跌至約943.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700億元)。另外,韓國芯片巨頭三星電子也“爆雷”。當地時間10月7日,三星披露的初步業績報告顯示,第三季度營業利潤大幅下降32%,為近3年來首次下降。隔夜美股收盤,芯片板塊集體重挫,費城半導體指數和半導體行業ETFSOXX分別收跌6.1%、6%。

全球市場的另一個焦點是,日韓激烈的“貨幣保衛戰”。據日本財政部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22年9月底,日本的外匯儲備降至1.238萬億美元,相比8月底,大幅下降了5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00億元),直接創出單月下降的歷史紀錄。另外,韓國央行最新數據顯示,由于動用外匯儲備支撐韓元匯率,韓國的外匯儲備在9月份出現了近14年來的最大降幅。

當前,關于全球經濟衰退的警告愈發密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貿易組織(WTO)相繼發出警告,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極高”,面臨越來越大的衰退風險。其中,IMF表示,到2026年可能會損失4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出,這是一次“巨大的挫折”,大致相當于德國經濟的規模。

芯片巨頭業績爆雷

剛剛,又一芯片巨頭發出警報信號。當地時間10月6日,美國芯片巨頭AMD在最新公告中預計,2022年第三季度的收入約56億美元,同比增長29%,遠低于此前預期的67.1億美元,加劇了市場對整個芯片行業前景的擔憂。

業績警告發布后,AMD遭到了市場的兇猛拋售。10月7日美股開盤后,其股價一路走低,最終收盤大跌超13.8%,跌至58.44美元/股,單日蒸發市值超151.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80億元),2022年年內累計跌幅已接近60%,總市值跌至約943.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700億元)。直接帶崩了美股芯片板塊,費城半導體指數和半導體行業ETFSOXX分別收跌6.1%、6%。

對于財報預警原因,AMD解釋稱,由于個人電腦(PC)市場弱于預期,以及個人電腦供應鏈采取了重大的庫存調整措施,導致處理器出貨量減少。

另外,AMD進一步表示,2022年第三季度的費用預計將高達1.6億美元,主要用于庫存、定價和其他。

對此,花旗在最新報告中警告稱,全球芯片行業正在進入10年來最嚴重的低迷期,宏觀經濟不佳和庫存不斷累積都有損企業盈利。

與此同時,韓國芯片巨頭三星電子也“爆雷”了。當地時間10月7日,三星電子發布初步業績報告,第三季度營業利潤為10.8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42億元),同比下降32%,為近3年來首次下降;第三季度的營收約為76萬億韓元,同比增長2.7%,低于市場預期。

據韓聯社金融數據公司YonhapInfomax的調查,三星三季度營業利潤比平均預期低8.3%,該公司將在10月27日發布詳細業績報告。

前不久,三星曾發出警告稱,由于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的需求較預期進一步減弱,導致數據中心和消費科技客戶削減訂單,庫存增加,該公司正面臨嚴峻的市場形勢。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是全球最大的存儲芯片和智能手機制造商,因此是全球電子消費需求的風向標之一。其業績“爆雷”,進一步加劇了全球芯片行業一系列盈利下調和悲觀的預測。

分析師預計,今年第四季度,全球存儲芯片價格將繼續暴跌,或將導致三星第四季度利潤進一步下滑,預計需求要到明年初才能恢復。另外,據IDC數據預測,智能手機出貨量預計將在2022年下降7%,而PC電腦預計將于2022年和2023年分別下降13%和3%。

另外,有消息稱,全球存儲芯片“二哥”SK海力士將2023年資本支出大幅縮減七至八成,對存儲產業看法轉趨保守。

激烈的“貨幣戰爭”

日韓的“貨幣保衛戰”異常激烈,正在迅速消耗大量的外匯儲備。

當地時間10月7日,日本財政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底,日本的外匯儲備降至1.238萬億美元,為2017年3月底以來的最低水平,相比8月底,大幅下降了5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00億元),直接創出了單月下降的歷史紀錄。

日本財務大臣鈴木俊一表示,日本的外匯儲備下降原因包括,證券價值隨著收益率上升而下跌,以及日本拋售外匯以進行干預。日本財務省上周表示,在9月花費了2.84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400億元)來限制日元的下跌,創歷史新高。

回顧9月22日,美元兌日元匯率一度觸及145.9,引發日本政府直接干預,大幅拋售美元,刺激日元盤中大幅上漲近4%。

目前,日本仍是全球第二大外匯儲備國,投資者正在密切關注定于11月公布的7-9月期間的日本每日干預數據,以了解日本當局是否進行了“秘密干預”。

但從日元近期的走勢來看,日本的“貨幣保衛戰”局勢不容樂觀。10月7日,美元兌日元匯率再度升至145.35,日元匯率已連續第8周下跌,日本政府的干預效果幾乎消失。甚至引發外界猜測,日本或許將容忍日元逐漸貶值,尤其是在日本外匯儲備大幅下降的情況下。

有分析機構指出,如果市場對美聯儲加息75個基點的預期加深,日元可能再次測試145區間。無論日本花費多少外匯儲備,干預并不能完全阻止日元疲軟,最好的局面可能也只是暫時打擊投機者,為日元獲得喘息之機,但依然很難改變大的趨勢。

在強勢美元的沖擊下,其他亞洲經濟體也正在面臨日本的困境。其中,韓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據韓國央行最新數據顯示,由于動用外匯儲備支撐韓元匯率,韓國的外匯儲備在9月份出現了近14年來的最大降幅,為有記錄以來的第二大月度跌幅。

瑞穗銀行駐新加坡的經濟和戰略主管VishnuVarathan表示,以目前的燒錢速度來看,泰國的外匯儲備令人擔憂,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也是如此,甚至原來情況相對較好的馬來西亞也變得更加危險。

全球衰退風險加劇

當前,關于全球經濟衰退的警告愈發密集。

當地時間10月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警告稱,全球經濟面臨越來越大的衰退風險,到2026年可能會損失4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出,這是一次“巨大的挫折”,大致相當于德國經濟的規模。

IMF估計,占全球經濟約三分之一的經濟體將在今年或明年至少連續兩個季度出現收縮。該組織目前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僅為3.2%,2023年為2.9%。對多國央行的激進加息政策,格奧爾基耶娃呼吁政策制定者“堅持到底”,以降低通脹,并穩定經濟。

而就在前一天,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總干事恩戈齊·奧孔喬-伊韋阿拉也發出警告稱,在能源價格高企、利率上升、地緣沖突不斷的重壓下,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將大幅放緩,增加全球衰退的風險。

WTO預計,2023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增長率預計僅為1%,遠低于此前估計的3.4%。同時,WTO將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GDP)的預期從此前的3.3%下調至2.3%,并警告稱,如果各國央行在抑制高通脹的努力中過快加息,經濟增速將進一步放緩。

奧孔喬-伊韋阿拉表示,全球經濟面臨一場多管齊下的危機,2023年的前景已經相當黯淡。

中國農業在貿易中的地位

世界貿易體系中中國農業的地位

前 言

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農業大國。農業在中國歷來被認為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1978年開始的以市場化為取向的農村改革,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性轉折點,不僅突破傳統體制的束縛,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養活世界近21%人口的奇跡,而且帶動和促進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程度大幅提高,中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的關聯程度發生重大變化。在世界貿易體系中,中國作為農產品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既可能受到國際市場的不利沖擊,同時也對國際市場有著巨大影響。

本報告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增長及結構變化特征;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國農業分享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利益以及加入WTO后過渡期的影響;第三部分揭示了中國農業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和關鍵問題;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國農業進一步融入世界貿易體系的戰略思路與政策建議。

一、中國農業:增長與結構變化

(一)農業與中國經濟增長

農業一直是中國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1978年,農業仍然貢獻了國內生產總值的28.1%,吸納了高達70.5%的就業人口。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增長。1978-2003年間,中國GDP年平均實際增長率達9.4%。盡管農業部門(4.5%)沒有取得工業(11.6%)和服務業部門(10.3%)的高增長率,但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穩定增長,有力支撐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改革開放順利推進。

隨著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從封閉經濟向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轉型,以及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也伴隨著大規模的結構性轉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逐年下降。到2003年,農業占GDP的份額下降到14.6%,就業份額下降到49.1%。在外貿結構中,農業出口份額由1980年的26.7%下降到2003年的4.9%,進口份額由33.8%下降到4.6%。

(二)農業增長的績效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業經歷了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農村人民公社和市場化改革、對外開放等體制變革階段。1978年以前的人民公社體制以及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嚴重束縛農民生產積極性,導致農業生產發展緩慢、農業結構單一,農村長期處于貧困落后狀態。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首先從農村開始,迅速擴展到全國各地和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中國經濟發展迅速,農業得到快速發展。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廢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極大調動了農民群眾積極性,1978-1984年,中國糧食產量實際年均增長率達5%,蔬菜水果分別達7.5%、7.2%,而棉花則高達19.3%,遠遠超過20世紀60-70年代的增長率(表2)。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根本性轉變,從長期短缺轉向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人均食物占有量大幅增長。中國農業增長最突出的貢獻是解決了近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

究竟是什么創造了中國農業增長的奇跡?許多研究表明,這既包括改革初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制度創新的巨大作用(Fan,1991;Lin,1992),也離不開技術進步的貢獻(Huang 和Rozelle,1996;Fan 和Pardey,1997)。同時還包括增加農業投入,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以及流通體制的市場化改革,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等。

(三)結構變化

在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隨著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城鎮化的推進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對肉類產品、水產品和水果蔬菜等的食品需求大幅度增加,農業結構也發生顯著變化。在農業總產值中,畜牧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5%擴大到2003年的32.1%,水產品由1.6%上升到10.6%,而種植業則由80%下降到50.1%。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