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海市東方肝膽外科醫院何成建(第二軍醫大學(上海)2011學校簡介)

时间:2024-06-03 02:15:18 编辑: 来源:

第二軍醫大學(上海)2011學校簡介

歷史沿革。我校創建于1949年,時稱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1950年改稱上海軍醫大學。1951年7月正式定名為第二軍醫大學。

整體實力。學校是國家“211工程”和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是軍隊3所設置研究生院的單位之一,是全國11所開辦八年制醫學教育的院校之一,是36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之一,是我軍的外軍醫學留學生培訓基地。

體制編制。機關設四部一院(訓練部、政治部、校務部、科研部和研究生院),下轄一部(基礎部)、六系(海軍醫學系、藥學系、衛生勤務學系、護理系、中醫系、外訓系)、研究生管理大隊、3所附屬醫院、5個干休所。

人才培養。學校的主要培訓層次有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任職教育和留學生教育等。開設長學制醫學教育(七、八年制)、臨床醫學(五年制)、海軍臨床醫學(五年制)、麻醉學(五年制)、藥學(四年制)、護理學(四年制)、公共事業管理(四年制)、生物技術(四年制)、中醫學(五年制)等9個專業。校黨委始終堅持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動搖、教學改革的核心地位不動搖、教學基本建設的優先地位不動搖,穩步推進教學改革,狠抓教學質量建設。“十五”以來,共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3項,軍隊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9項。先后有10篇研究生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學科水平。實施了“1272”學科建設工程,大力推進學科建設。現有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2個(基礎醫學、藥學),二、三級學科26個,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學科3個(航海醫學、軍事生物工程和野戰內科學),總后“530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個(軍隊衛生勤務學和野戰護理學),上海市重點學科7個。現有博士后流動站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個,博士學位授權二、三級學科61個,碩士學位授權二、三級學科78個;學位授權學科涉及醫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7大門類,基本覆蓋學校現有學科專業,覆蓋率達到95.7%。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醫學免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分子神經生物學。擁有全軍重點實驗室10個,其中免疫與基因治療實驗室、生物信號轉導實驗室和藥物化學實驗室被評為全軍“重中之重”重點建設實驗室。

師資隊伍。實施了“5511”人才建設工程,全面推行科室主任聘任制。科技干部隊伍中,有兩院院士5名(中科院院士:吳孟超、陳宜張,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王紅陽、廖萬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名(曹雪濤、王紅陽、夏照帆、何成)、“973”首席科學家3名(曹雪濤、郭亞軍、潘衛慶),榮獲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和軍隊專業技術人才獎4人(吳孟超、廖萬清、曹雪濤、李兆申),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6名(戚中田、朱明學、張寶仁、廖萬清、賈連順、侯春林)、“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5名(曹雪濤、戚中田、何成、夏照帆、楊甲梅)、“中國青年科技獎”5名(曹雪濤、何成、章衛平、蔣春雷、張衛東)、總后“三星”人才41名、一代和伯樂獎22名,上海市醫學領軍人物9名。博士生導師184名,碩士生導師414名。

科技創新。學校積極推進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強重大、重點項目的研究和聯合攻關,著力活躍學術氛圍,促進了科研規模、水平、效益的持續發展。近三年,學校共承擔各類縱向科研課題653項,經費2.1億多元。其中,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70項,重點、重大項目6項。共獲軍隊級(含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共196項。其中國家科學技術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軍隊醫療成果獎一等獎5項,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1項,上海市醫學科技一等獎4項,軍隊科技進步二、三等獎36項,軍隊醫療成果二、三等獎70項。

醫院建設。學校附屬長海、長征和東方肝膽外科醫院以“救死扶傷,服務軍民”為宗旨,堅持科技興院、質量建院、從嚴治院、勤儉辦院,醫院整體建設水平在軍內外,目前,共展開床位3500余張,年收治病人6萬多人次,年門急診量達200多萬人次。在醫療特色上,肝膽外科、胸心外科、燒傷外科、骨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等傳統特色更加鮮明,并在肝臟、腎臟等器官移植術,前列腺疾病微創治療術,以及胰腺疾病、血管病、血液病、真菌病診治技術等方面形成新的特色。目前,三所附屬醫院共有10個全軍醫學研究所,10個全軍醫學專科(專病)中心,3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專病)中心,4個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三所醫院均為三級甲等醫院,長海醫院榮獲“全國百佳醫院”稱號,長征醫院在全軍開展的優質服務競賽中連續三屆榮獲“白求恩杯”,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已發展成為國家軍隊知名的專科醫院。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