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海異札特貿易有限公司(南匯著名旅游景點)

时间:2024-06-02 03:57:32 编辑: 来源:

大規模的企業在竟爭中有哪些優勢?

分類: 商業/理財

問題描述:

如題.

解析:

《改革與戰略》2000 年第5 期

規模經濟和產業集聚及區域協調

———入世后我國產業競爭優勢的培育

梁小萌

加入世貿組織,市場開放,我國產業將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當今世界的國際競爭是一種不完全競爭。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產業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來源是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借以實現的一種產業組織形式是產業集聚。而產業集聚作為一種空間組織形式,需要得到區域協調,本文擬通過對規模經濟、產業集聚及區域協調三者之間及其與競爭優勢的相關性分析,探討我國產業優勢成長的有效途徑。

一、競爭優勢的實現:規模經濟

1 、競爭優勢及其驅動因素。產業的競爭優勢包括兩種優勢:成本優勢和岐異優勢。成本優勢體現為價格優勢。具有成本優勢的廠商,其相對于其它廠商為低的價格,一方面使其它廠商因無法獲得平均水準以上的利潤而被迫放棄競爭,從而成功阻止入侵者的市場進入;另一方面又使成本領先者能以取得一個遏制價格(進入者為克服進入障礙所付出的代價與因進入而獲得的報酬相平衡的價格) ,從而克服進入壁壘,成功進入新的市場。岐異優勢是一種差別優勢,指產品在品質、功能等方面的獨特性。具獨特性的產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憑此可以阻止替代品的競爭。

成本優勢和岐異優勢來源于企業的各種價值活動。成本優勢不僅來自生產成本的節約,還來自不實現商品價值所付出的交易成本及組織生產所需的組織成本的節約;岐異優勢則可以體現在產品的優勢上,如提 *** 品的特色和獨特性能、推廣樹立產品形象;也可以體現在服務上,如優惠的貸款、快捷的交貨、及時的維修等;還可以體現在價值活動的數量上,如產業的規模、產品價格的高低、進入市場的快慢等。競爭優勢的綜合性決定了其驅動因素的多樣性,其中規模經濟對成本優勢和岐異優勢都產生重大影響。

2. 規模經濟對產業競爭優勢的驅動作用。規模經濟可以區分為外部規模經濟兩種類型。內部規模經濟是指由于廠商內部生產規模的擴大而引起的生產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外部規模經濟是指單個廠商從國內外同一產業內部其它廠商的發展中獲得的生產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這種規模經濟的效益對各個廠商來說是外在的,故又稱之為外部經濟。外部經濟還可以為技術外部經濟和貨幣外部經濟兩類,外部技術經濟是廠商通過同一產業或產業中其它廠商的技術外溢和從干中學獲得技術和知識,從而帶動生產率提高和成本下降;貨幣外部經濟是指廠商從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廠商的聚集中獲得市場規模效應等,從而獲得生產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驅動。第三,規模經濟有助于迅速形成產業競爭優勢。入世及隨之而來的市場的全面開放,使中國的所有產業都感受到了國際競爭的壓力,處于弱勢的中國產業要迅速提升國際競爭力,必須充分調動現有的和潛在的優勢。規模經濟使產業通過內部的擴張和外部的效應獲得多種優勢驅動因素的支持,對于中國的產業尤其是眾多規模較小的產業有著現實的意義。

二、規模經濟的組織障礙:產業組織地方分散化

目前,我國產業規模經濟的實現受諸多因素的制約:企業規模過小、水平落后、產業和部門分割。而從產業組織的角度看,造成這些制約因素從而也是阻礙規模經濟實現的一個組織障礙,是產業組織的地方分散化。產業組織的地方分散化指的是同一產業在地理位置上的分散。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我國的各類產業。

首先看農業。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在各省市的存在是正常現象。農業的產業組織地方分散化,指的是某一特定行業在不同區域普遍存在的現象。如小麥的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的是華北和東北地區,然而除這兩個地區外,小麥在不具比較優勢的湖南、福建、四川省、浙江和北京均有生產。此外,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生產行業的情況也基本相同。

再看工業。工業產業組織的地方組織分散化普遍存在于鋼鐵、化肥、農業機械、發電、水泥、紡織、家電等產業。據統計,1990 年全國十五種重要制成品的生產地區數絕大部分超過二十五個,其中汽車24 個,鋼材29 個,生鐵28 個,布和紗各29 個。

在服務業方面,我國新興服務業如通訊、信息等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從全國眾多省市、自治區把它們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的情況看,服務業的產業組織地方化分散也有發展的趨勢。

產業組織的地方分散化是運輸成本較高的大國經濟或市場不發達經濟的一般現象。一定程度的產業分散,有利于改變區域發展不平衡狀況,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但是,過度的產業組織地方分散化,尤其是這種分散帶上地方割據的色彩的時候,對規模經濟的實現就造成了障礙:其一,產業組織的地方分散化使產業無法達到應有的規模,影響了內部規模經濟的實現。因為產業組織的地方分散化,使同一產業的有限資源為分散于各地的眾多企業所分攤,導致企業規模趨小。而一定的規模是實現規模經濟的基礎。以汽車為例,中國汽車企業數超過了美

國、日本、西歐等世界主要汽車制造國汽車廠家數的總和,汽車年產量卻不及國外一個大型企業產量的一半。國際上汽車工業單個企業的最小經濟規模為整車40 —60 萬輛,我國年產量達10 萬輛的只有一汽、二汽和上海大眾三家。規模偏小使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失去了成本、價格優勢。同時,規模偏小還影響了汽車產業科研開發費用的投入和技術的提高,使其無法取得岐異優勢。其二,產業組織的地方分散化割裂了產業聯系,影響了外部規模經濟的實現。首先產

業組織的地方分散化使同一產業的企業被分割在不同的區域空間,難以形成較為緊密的聯系,無法獲得由于聯系產生的種種效益,如共同組成的有規模的需求所得的廉價原材料供應,彼此之間經常的分工協作、業務往來產生的技術外溢,等等。其次,產業組織地方分散化下的過度競爭,破壞了產業的良性聯系,削弱了產業競爭優勢。出于發展地方經濟的需要,我國許多地方不約而同地將關聯度高,經濟效益較大的產業如電子、汽車、家電等作為支柱產業加以發展,從而造成重復建設,區域產業趨同,同一產業進入企業過多,導致過度競爭。這是因為,同一產業的進入企業過多,在原材料有限的情況下,眾多企業對原材料的爭奪,必然導致價格上升,增加企業生產成本。同時,同一產業進入企業過多,在市場有限時情況下,就會出現產品過度供給和生產能力過剩的情況,導致大打價格戰、廣告戰、商業間諜戰,競爭走向白熱化,這不僅降低了企業的利潤,也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企業為建立成本優勢和岐異優勢的努力,則會被競爭對手以牙還牙的反擊所抵消。

2 、產業組織地方分散化的克服。為了克服產業組織的地方分散化,實現規模經濟,我們曾做過種種努力,如跨地區組建企業集團;通過產業政策對特定產業實行進入限制和保護等。但組建跨地區的企業集團,往往由于空間距離所造成的隔閡而增加企業為搜尋合作對象所需的交易成本和因磨合所需的組織成本;因遠距離的合作而增加決策成本、運輸成本,反而規模不經濟。而且由于這種聯合沒有改變企業的地理位置,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產業組織地方分散化的狀況。限制政策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產業組織地方分散化的趨勢,抑制了同一產業過多企業之間的過度競爭,但限制有悖于市場規則和WTO 規則,也不利于促進正當的市場競爭。而產業集聚則是克服產業組織地方分散化傾向,實現規模經濟的一個新的途徑。產業集聚是一種新的空間產業組織形式,指經營同一群產業的一企業在地理上的集中。在集聚區內,既有主導產業企業,又有為主導產業提供配套服務的其他產業企業和機構:既有上游企業如零部件、機械設備制造商,也有下游的分銷渠道和顧客;既有生產性企業,也有服務性企業和機構,如大學、科研機構、培訓教育機構、廣告公司等。產業集聚是許多國家特定產業

發展的強烈趨勢,也是國際競爭優勢產業的共同特征。如美國的微電子、生物技術、風險資本集聚在硅谷;汽車設備與零部件集聚在底特律;飛機設備與設計集聚在西雅圖;影視娛樂業集聚在好萊塢等等。

產業集聚對規模經濟從而對產業競爭優勢的獲取有促進的作用,產業集聚首先有助于實現外部規模經濟。產業在同一區域的集中,便利了人員的流動和交往,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通過技術人員的流動,社區活動中的人際交往等方式,廠商所擁有的技術會很容易“外溢”和被“干中學”,使其他廠商可以免費或廉價地獲得信息和技術,取得技術外部經濟效應。

同一產業的企業及相關企業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使它們能以優勢互補,能量聚集,由此而產生貨幣外部經濟效應。其一,產業集聚使主導產業能夠得到相關產業更密切的配合,而主導產業的發展,又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其二,產業集聚所形成的市場規模,帶動了要素供應、產品市場、配套服務等的相應發展,企業從中可以獲得市場規模效益,如由于大規模的需求而取得更為低廉的原材料供應,由于經常性的業務活動而獲得穩定、快捷的服務,從而提高生產率和降低成本;其三,產業集聚內企業可以就近尋找交易對象,就近取得原材料、中間品供

應,減少了尋找、運輸費用等交易成本。

產業集聚也有助于實現內部規模經濟。一方面,產業集聚使企業獲得外部規模經濟效益,增強了競爭優勢,有助于實現內部擴張;另一方面,集聚在同一區域的企業,出于對同一產業“食物鏈”的依賴而密切聯系,分工協作,容易實現企業的聯合,實現外部擴張。

具體來說,產業集聚增強我國產業競爭優勢的現實意義在于:第一,產業集聚條件下主導產業和配套產業、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供貨商和生產商由于地理的鄰近建立起良好的信譽機制和相互依賴關系,保持著一種較為穩定的分工協作,形成了較高的進入壁壘,增加了區外企業進入的難度。因為如果沒有特殊原因,生產商和供貨商不會舍棄一個長期的相互了解的合作伙伴而另作他選。而產業集聚對新企業進入的限制,避免了過多的固定資本投入和生產能力過剩,降低了退出成本。第二,產業集聚提供了一種近距離實現企業聯合的模式,有助于實

現更有效率的企業聯合。因為產業集聚縮短了企業在地理位置上的距離,減少了它們在尋求聯合對象、了解對方狀況以及合作中業務往來的困難和成本,所以同一區域的企業聯合,要比遠距離的企業聯盟更有利于實現內部規模經濟。同時,集聚區中松散型的分工協作企業,因減少運輸、信息傳遞的時間和費用,從彼此間所提供的良好配合中獲得外部規模效益。這對于眾多規模偏小或不宜采取企業集團形式的企業,尤其具有意義。第三,產業集聚為我國傳統產業的改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成長提供良好環境。我國傳統產業目前的主要問題是技術老化、設備工藝陳舊、資源約束嚴重,規模偏小,進而削弱了競爭優勢。產業集聚使分散的產業得以集中,易于實現內部規模經濟和獲得外部規模經濟效益,有助于解決困擾傳統產業的問題,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優勢。高新技術產業是一個國家最具動態競爭優勢的產業。而產業集聚區內高速度的信息流動、最優秀的知識人才匯集以及技術的外溢最能滿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從而促進這一產業的成長。美國硅谷、我國一些高新技術開發區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正是得益于產業集聚的效應。

三、產業集聚的實現:區域協調

產業集聚是區域生產力的重新布局,必然影響到地方財政收入、經濟效益、就業水平乃至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尤其是一些利潤大、關聯度高的支柱產業的轉移,產生的影響就更大,處理不當,將引致地方集團的反對和 *** 。因此,在產業集聚中,必須協調好區域的關系。

1 、區位選擇上的協調。產業集聚的區位選擇,需要考慮的是區位對產業需要所提供的滿足程度。因此,產業一般會選擇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或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大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