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facebook雙重驗證是什么意思(中本聰憑借比特幣成為世界首富,對比爾蓋茨公平嗎?)

时间:2024-06-02 16:05:38 编辑: 来源:

如何理解“小米估值2000億美元”這個“梗?

題圖:多面性,馬克筆作品,由畫家徐徐授權尹生價值觀獨家使用。

摘要:對手機屏幕的“掌控”所帶來的確定性要遠比純粹的內容和服務品牌來得低,因此通常純運營性的互聯網公司的估值水平要比基于生命周期較短的軟件(比如游戲)或硬件品牌的公司高得多。這是未來的小米投資者必須清醒認識到的。

經歷了2015~2016年從巔峰到谷底的過山車后,小米在2017年出現了比較強的反彈,如果雷軍的話可信,那么小米全年應該終于完成了本該在2015年完成的收入目標――1000億元。只不過這個小米已經與巔峰時期的小米不同――之前那個小米的時代已經告一段落(參見我在文章后半部分附上的2016年5月的文章《小米的時代結束了》):

巔峰時期的小米幾乎完全領導了屬于自己的時代――借助互聯網崛起的中國智能手機王者――而過去一年盡管小米手機市場份額提高較大,并且重新躋身全球出貨量的前五(排名第五,中國公司中排在華為和OPPO之后),但在大本營的中國市場,它也僅排名第五,因此還很難說迎來了曾經的時代。

抓住了快速成長的印度市場,是小米手機反彈的其中一個最重要原因――從中你似乎能看到曾經讓它在中國風靡一時的因素,比如高成長市場,高性價比的產品,以及用戶對其線上銷售模式的熱情。但現在還很難判斷這是否意味著印度用戶已經認可了小米品牌,即便如此,也不知道他們在換機時是否仍然選擇小米――誰能想到曾經對小米那么瘋狂的中國用戶很快就轉向了其他品牌?

同時,從用戶運營的角度看,分散的海外用戶可能不如中國用戶那么有價值――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用戶濃度可能會限制商業變現,這也是中國化的微博市值遠超全球化的Twitter、主要局限在中國市場的阿里和騰訊的市值卻接近甚至一度超過全球化的亞馬遜和Facebook的重要原因――而來自用戶運營的收入貢獻了重要的動力,也是小米模式中最有想象力的部分。

小米自身在產品多元化和外部生態鏈上的廣泛布局也貢獻了重要的動力。就像尹生在2014年左右的一篇關于小米的文章中提到的,小米的一個重要機會,就在于圍繞一個強有力的品牌的產品多元化(就像三星所做的那樣),而這些豐富的周邊產品,既能增加用戶和品牌變現,也可以豐滿小米品牌外延和用戶體驗,強化用戶關系。

由于中國在電子和家用電器領域擁有高效的制造能力,這讓小米這樣的中國公司有機會通過高性價比的產品成為全球市場的有力競爭者,特別是更在乎價格的新興市場,更重要的是,中國本身就擁有全球最大的、價格敏感性的市場,這個市場已經誕生了美的、格力這樣市值接近或超過500億美元的家用電器巨頭。

但小米要想在手機和廣泛的消費電子領域取得像美的和格力在家電領域取得的地位,還必須在產業鏈上謀求更強有力的位置――沒有在零部件領域的統治地位和相應的交叉補貼與戰略價值,三星的很多產品都將無法繼續競爭下去,這也是為什么即便三星在中國市場遭遇滑鐵盧后(這也讓包括小米在內的中國公司從中受益),仍然在全球市場守住第一的位置。

同樣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手機、電視、電腦這樣的行業持續賺錢或值錢的公司并不多,因為這些行業的關鍵零部件價值占比很大,而且大多沒有掌握在中國公司手中,而格力和美的之所以賺錢和值錢,也是因為它們的主要產品領域的零部件價值可能不像前面幾個行業高,或者已經國產化了。

這也讓我相對更看好小米在手機周邊和智能家居領域的前景,雖然它在智能家居市場可能面臨美的和格力、以及雄心勃勃的華為的競爭,而手機周邊的前景又與手機的前景息息相關。

與華為比起來,小米的優勢可能就在于互聯網基因更強,更善于運營用戶關系。可以說用戶關系是整個小米系統賴以持續的根本,包括用戶對小米價值的認知與認同,以及穩定用戶入口的形成――這既可能體現于手機這樣的硬件入口,也可能是內容或服務的強入口,這些層次通常會相互強化。

目前小米在每一個層級都沒有建立絕對領導地位:手機既是獲得持久收入、用戶關系和硬件層次的入口的關鍵,也是其價值認知和認同的核心,但正如前面已經提到的,它在這個領域離建立主導地位還有很遠的路要走;而在內容和服務方面,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大而不強,目前它在用戶運營方面的成績本質上仍然直接或間接依賴于對手機屏幕的“掌控”。

何況,對手機屏幕的“掌控”所帶來的確定性要遠比純粹的內容和服務品牌來得低,這也是為什么按照收入或盈利指標,通常純運營性的互聯網公司的估值水平要比基于生命周期較短的軟件(比如游戲)或硬件品牌的公司高得多――純運營性互聯網公司建立了一種持續運營的基礎,這樣的基礎只要足夠強勁,就可以超越單個產品或用戶生命周期的波動。

而短周期軟件和硬件公司則沒有那么幸運,每一次產品生命周期的結束,都意味著用戶關系的考驗,同時,這些公司還面臨著更高的銷售成本,因此通常毛利率都不如運營性公司高,后者的毛利率水平通常都在50%以上。就連在硬件領域公認的全球最優秀者,也或多或少面臨這些問題,這也是為什么蘋果的市銷率只有不到4倍,市盈率長期低于20倍。

同樣,通過硬件建立起的用戶關系入口也通常并不想象那樣具有可控性,就像尹生在2015年的文章《手機是最唾手可得、也最廉價的資本故事2015》中分析的:

長期以來,中國互聯網公司形成了一種關于在這個行業成功的基本認識:無論通過何種方式,你必須牢牢控制用戶和他們的行為。當操作系統和應用層面的成功模式缺席或前途渺渺時,通過手機屏幕來獲得和控制用戶,就成為最為流行、也最唾手可得的故事。

只不過這種邏輯可能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選擇用哪種手機,是用戶的權利,而一旦他/她決定用一種新的手機去替代原有的手機,他/她背后的那家手機公司將再也無法對其施加影響,即便蘋果也不例外;同樣,你也無法真正要求用戶安裝或不安裝某個應用。

就目前的確定性水平,和收入水平,如果在上市時能估值接近千億美元,甚至只要能超過500億美元(要知道目前全球純運營性的互聯網公司市值超過500億美元的都屈指可數),就已經是相當大的成功――要知道2014年進入的投資者拿到的估值是400多億美元,而那之后隨著進入谷底,據說這個估值水平遭遇了不小的壓力,而即便按照市值千億美元折合的年復合收益率可能才接近20%,這個回報水平并不算太出彩。

至于市場傳言的2000億美元估值,我寧愿相信只是一種估值議價和傳播策略,小米歷史上就一直非常善于打這樣的組合拳,就像我在2016年舊文《小米的時代結束了》中寫道的:

小米公司的估值從2010年開始到2014年,每年都成倍上漲――2010年為2.5億美元,2011年10億美元,2012年40億美元,2013年100億美元,2014年450億美元。不管真實的估值是多少,每年躥升的估值,以及高速增長的出貨量,不停為生態中的所有成員(供應商、開發者、用戶、資本、員工、政府、媒體等)注入興奮劑,這些又反過來推高其估值、銷量和生態影響力。

注:本文主體摘自《尹生年度互聯網觀察:社會共識、技術驅動和AT現實》一文,有增改,若想閱讀全文,請前往尹生買粉絲公號:尹生價值觀。

附:2016年5月舊文《小米時代結束了,壞在不夠偏執》

去年(2015年)初,尹生曾經寫過一篇題為《2015:小米與反小米者的決戰之年》,在那篇文章中,我暗示小米必須在這一年中證明其生態模式的有效性――必須從硬件以外賺到足夠收入,以補貼愈來愈慘烈的價格戰,甚至在硬件免費的情況下也能運營下去。

而小米的對手――我當時認為主要對手之一是華為――則必須在銷量進而是產業鏈控制上遠遠超過小米,封殺小米向生態盈利模式切換的可能性。我當時做出這樣的判斷,依據是中國和全球手機市場已經接近飽和,但小米的規模也正接近達到依靠內容和服務就可以相當程度補貼價格戰的程度――這是從硬件盈利模式向內容服務盈利模式切換的前提。

說實話,他們的消費傾向讓我吃驚不小。我聽得最多的是,“現在沒有2000以上(的手機),都不好意思拿出手”,而很不幸在他們的印象中,小米已經伴隨著紅米的鋪天蓋地,被牢牢釘在了廉價機(在一些中國用戶眼中,這個詞有時會與低品質相伴隨)行列。

小米的預期管理游戲:循環推高的銷量、估值和傳播議程主導力

現在,戰爭的結果已經相當明了――曾經的神話創造者被新的競爭者所替代――在IDC發布的去年第四季度中國手機出貨量排行中,華為取代了小米位列第一,而小米的份額則掉在了華為和蘋果之后。盡管2015全年小米在中國仍然是第一,但在全球的份額僅位列第五,在中國廠商中排在華為和聯想之后。

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全球的排名已經被擠出了前五,而在進入前五的三家中國公司中,除了華為外,其他兩家是過去幾乎沒有被小米列為對手的OPPO和VIVO。這兩家公司的特點是,它們主要的精力都在2000元以上的中端細分市場。

比出貨量份額下降更糟糕的是,小米作為一種風潮的結束。表現在它對傳播議程主導能力的下降,而過去這是它整個商業模式中最重要的動力之一(饑餓營銷是其極致表現):“小米”的百度搜索指數在2012年下半年至2014年底,出現了7次在25萬以上的高峰,其中5次在30萬以上,而2015年以來只有兩次出現在25萬以上(30萬以下)。

支撐小米神話的另一大動力――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從去年下半年以來,也面臨急轉直下的形勢。據一些外媒報道,投資機構們已經考慮下調小米的估值,認為其2014年時450億美元的估值相對目前的經營處境存在高估。

小米公司的估值從2010年開始到2014年,每年都成倍上漲――2010年為2.5億美元,2011年10億美元,2012年40億美元,2013年100億美元,2014年450億美元。不管真實的估值是多少,每年躥升的估值,以及高速增長的出貨量,不停為生態中的所有成員(供應商、開發者、用戶、資本、員工、政府、媒體等)注入興奮劑,這些又反過來推高其估值、銷量和生態影響力。

但就像不存在永動機一樣,也不存在永遠不要求兌現的預期。當人們面對小米讓人暫時失去理性的漂亮數字時,總是會忽略小米神話背后的環境因素――毫無疑問,中國世界第一的手機制造能力,以及谷歌在應用商店層面的培育,為小米模式的快速崛起提供了條件,而這些是所有公司都能分享的資源,同時中國智能手機的雪崩式增長(幾乎與小米的誕生同步,2012年增長135%,2013年增長50%,2014年增長31%),又為其提供了動力。

但進入2015年,增長的發動力突然熄火,全年中國手機出貨量僅增長了2.5%,遠低于全球10%的增長率,而不幸的是,小米的銷量過于依賴中國市場,不像華為那樣全球化程度較高。但僅這點仍不足以讓小米神話破滅,同樣立足中國市場的OPPO和VIVO的成功證明了這點。

小米的三大失誤:市場切換不成功,錯失產業鏈布局良機,以及不夠偏執

失誤一:用戶從發燒友群體向大眾群體切換時,過于依賴價格一種競爭維度,忽視了品質和個性化維度

早在2012年,尹曾經在福布斯中文網撰文《40億美元估值的瘋狂:小米可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