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facebook融資過程占股比例(創業公司融資,股權如何慢慢被稀釋的)

时间:2024-05-20 09:03:55 编辑: 来源:

互聯網的創業項目在進行融資之后,股權一般會怎么分配?

對創業公司而言,一個好的股權安排無疑至關重要,股權安排是內部商業模式的核心,很多創業項目失敗在內部股權設置上。攘外必先安內,創業首先要解決好股權設置問題。

從蘋果,谷歌看創業公司股權設置

理想狀態下,創業公司會經歷五個階段:起始→獲得天使投資→獲得風險投資(通常不止一輪)→Pre-IPO融資→IPO。通常而言,如能進展到Pre- IPO階段,創業基本上就大功告成了。股權安排是一個動態過程,即使公司已經上市,也會因發展需要而調整股東結構。但無論哪個階段,股權分配都遵循三個原則:公平、效率、控制力。

公平是指持股比例與貢獻成正比,效率是指有助于公司獲得發展所需資源,包括人才、資本、技術等,控制力是指創始人對公司的掌控度。在起始階段,產品尚未定型,商業模式還在探索之中,核心團隊也沒有最后形成。此時,股權分配的要義是公平體現既有貢獻,確定拿最多股權的公司主心骨,同時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

以硅谷最有名的三家公司為例。蘋果,起始階段的股權比例是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各45%,韋恩10%;谷歌,佩吉和布林一人一半;Facebook,扎克伯格65%,薩維林30%,莫斯科維茨5%。蘋果電腦是沃茲尼亞克開發的,但喬布斯和沃茲股份一樣(沃茲的父親對此非常不滿),因為喬布斯不僅是個營銷天才,而且擁有領導力,對公司未來意志堅定激情四射。而沃茲生性內斂,習慣于一個人工作,并且只愿意兼職為新公司工作,喬布斯和他的朋友家人百般勸說才同意全職。

Facebook是扎克伯格開發的,他又是個意志堅定的領導者,因此占據65%,薩維林懂得怎樣把產品變成錢,莫斯科維茨則在增加用戶上貢獻卓著。不過,Facebook起始階段的股權安排埋下了日后隱患。由于薩維林不愿意和其他人一樣中止學業全情投入新公司,而他又占有1/3的股份。因此,當莫斯科維茨和新加入但創業經驗豐富的帕克貢獻與日俱增時,就只能稀釋薩維林的股份來增加后兩者的持股,而薩維林則以凍結公司賬號作為回應。A輪融資完成后,薩維林的股份降至不到10%,怒火中燒的他干脆將昔日伙伴們告上了法庭。

Facebook正確的辦法應當是早一點尋找天使投資,就像蘋果和谷歌曾經做過的那樣。在新公司確定產品方向之后,就需要天使投資來幫助自己把產品和商業模式穩定下來,避免立即賺錢的壓力將公司引入歧途。

公司融資后,股權怎么分配

公司融資后,股權一般都是根據投入的份額來分配的,如果投入的不是實物,那可以根據評估價格、投資者的公認來確認份額,這樣的股權分配一般都是投資者根據自己投資的比例所具備的發言權來協商,沒有可比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協商。

以騰訊公司為例:

在創立之初,“五虎將”們一共湊了50萬元,其中:馬化騰為首席執行官,出資23.75萬元,占47.5%,張志東為首席技術官,出資10萬元,占20%,曾李青為首席運營官,出資6.25萬元,占12.5%,許晨曄為首席信息官,出資5萬元,占10%,陳一丹為首席行政官,出資5萬元,占10%。

相較于固定的薪資,股權更具有長遠的投資價值。一般來說,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合伙人手中的股權很有可能會翻好幾倍,遠不是固定薪資可以比擬的,創業者可以以此來說服和吸引優秀人才。

每個創業公司的實際情況不同,股權的分配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案。但股權分配應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好的股權分配方式不僅可以使股東們的利益最大化,還能使股東們同心協力,一起把精力放在創業團隊,促進公司更好的發展。

擴展資料:

創業公司融資,股權如何慢慢被稀釋的

融資過程中,股權的稀釋總是難免的~

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他們在加盟公司時拿到的期權比例,并非最終公司上市時手中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隨著公司的不斷壯大,外部融資會不斷稀釋大家的股份。究竟最后能拿到多少公司股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司的融資和期權池。 首先,創業者需要理解融資和股權轉讓的區別。

融資是企業融資,企業引入外部投資者的資金做大公司,投資人則拿到公司的一部分股權成為公司的新股東(即“增資入股”)。

而創始人轉讓出自己手里的公司股權,其實質是股東的套現,股權轉讓的收益歸屬于股東個體而非公司,除非,該股東又將轉讓收益作為新的注冊資金再次投入公司,這樣的投入會導致公司股權結構的變化,與融資效果類似。

融資時,企業注冊資本增加,且原股東股權計稅成本不變;股權轉讓時,企業注冊資本不變,且原股東股權計稅成本調整。

融資帶來的股權稀釋

通常,一個不斷做大的公司在上市前往往需要4-5輪的融資。

典型的情況下,企業根據融資輪數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初期 :股東自己出注冊資本金

天使輪:改革發展,天使投資人“看人下菜碟“

A輪:經過基本驗證,具有可行性

B輪:發展一段時間,公司還可以

C輪:在前面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看到上市的希望

IPO:發展壯大,投資人要套現離場,大家都覺得該上市了。

第一輪天使輪融資在50萬-200萬之間。天使投資人也會拿走10%到20%的股權。接下來,公司的商業模式初步取得成效時,VC會投出A輪。A輪融資通常在500萬-1000萬間,同時拿走公司20%至30%的股份。下一輪(B輪)融資額進一步擴大,數目通常在2000萬-4000萬。當然了,公司要繼續發展壯大投資人們才會給錢。這時候,公司一般出讓10%到15%的股份。最后,公司進一步擴大,如果達到年營業收入2000萬以上,PE或其他戰略投資者會進一步投C輪,數額在5000萬左右。此時他們拿5%-10%的期權。

為了留住老員工和吸引新員工,公司會設立期權池,這也會稀釋原有股東的股份。每年,公司都要保證期權池占據一定的比例,來激勵員工們。員工們在加入公司初期,因為心里清楚,公司其實是前途未卜,所以往往要求拿到較高比例的期權補償。而每一次給新員工發期權,公司創始人和部分老股東的股份就會被稀釋。

一個簡易的稀釋案例

例如:甲乙二人建立了企業A,他們兩人的出資比例為6:4,則此時公司的股權結構為:

一年之后,天使投資人來了,雙方經過評估,認為企業價值80萬,天使愿意投資20萬,且要求在自己入股前,公司先拿出20%的股份建立期權池。

此時:

甲所占的股份為:60%×(1-20%)=48%

乙所占的股份為:40%×(1-20%)=32%

公司的股權結構為:

天使投資人入股后,他的股份:20/(80+20)=20%

甲的股份:48%×(1-20%)=38.4%

乙的股份:32%×(1-20%)=25.6%

期權池:20%×(1-20%)=16%

此時公司的股權比例如下:

此后(這里假定一個簡單的情形),A輪,B輪,C輪,IPO公司都拿出20%的股權份額給新的投資者。其中較特別的是:A輪投資人仍然面臨較大的風險,一般A輪投資者會跟公司簽署協議,如果在B輪融資時,公司估值達不到某一個特定值,就必須保持A輪投資人的股份不被稀釋,僅稀釋A輪投資前的股東股份。

這樣,公司各個階段的股權比例如下:

老員工和舊股東的期權稀釋過程

每一次新一輪的外部融資進來后,隨之而來的期權池的調整和新的投資者的權益都會使老員工和原有的投資者手里的股份被同等的稀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員工手里期權的價值反而是增加的。例如:一個員工在公司種子輪融資后加入時拿到了1%的期權,但是公司在A輪融資后,他手里的期權只剩下0.6%。但公司的價值其實是在不斷增加的。

即便是公司創始人,經過了多輪融資和期權池調整后,最終手里剩下的股權比例也大為減少。例如一個創始人在公司成立之初有60%-70%的股份,上市后可能手里只有20%-30%的股份。

為了防止股權稀釋而導致控制權大大減少,創始人們可以采取特殊的股權設計,以起到類似Google,Facebook的”雙層股權結構”的效果,保證自己對公司的發展占據主導。

風險越大,收益越大

期權的稀釋在員工的工作Offer上也能體現。以一個中級軟件工程師的offer為例。他在不同階段加入公司時,能夠拿到手的期權比例都是不同的。如果該工程師選擇在A輪融資前加入公司(此時公司有5-20個員工),那么他大約拿0.27%的期權;如果該工程師等到公司快要B輪融資前加入(此時公司有20-50個員工),則他會拿到0.084%的期權。C輪融資之前加入公司的員工,可以拿到0.071%的公司期權。可以看到,即便是同一個職位,越往后加入公司,能拿到的期權越少。這是因為,除了因公司融資和增加期權池帶來的稀釋效應外,越往后加入公司的員工所需承擔的風險也在減少。“風險越大收益越大”,似乎是一個社會中普遍通行的法則。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公司通過設立期權池的方法給員工做股權激勵,雖然CEO自己手中的股份被稀釋掉一部分,但此舉留住了關鍵人才,且吸引了優秀的人才加入公司,長遠來看是值得的。如果吝惜股份,則較低的薪酬禮包吸引不了最好的員工,對公司的負面效應不小。

小結

一個股份逐漸稀釋的模型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理解這個過程。稀釋不一定是壞事。籌集資金,把公司進一步做大做強,能做到這一步的話,稀釋股份就很值得。公司持續的市值增加帶來的收益會遠高于出讓的那一小部分股份的價值。換句話說,讓出一小塊蛋糕,然后換取整個蛋糕的一步步做大。

有限責任公司融資時是怎么分配股權的?

現在創業者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年輕。對創業公司而言,一個好的股權安排無疑至關重要,說最重要也不為過。我在這方面雖沒有直接經驗,但頗看過一些書籍資料,今天總結提煉一番,供創業者們參考。

理想狀態下,創業公司會經歷五個階段:起始→獲得天使投資→獲得風險投資(通常不止一輪)→Pre-IPO融資→IPO。通常而言,如能進展到Pre- IPO階段,創業基本上就大功告成了。股權安排是一個動態過程,即使公司已經上市,也會因發展需要而調整股東結構。但無論哪個階段,股權分配都遵循三個原則:公平、效率、控制力。

公平是指持股比例與貢獻成正比,效率是指有助于公司獲得發展所需資源,包括人才、資本、技術等,控制力是指創始人對公司的掌控度。

在起始階段,產品尚未定型,商業模式還在探索之中,核心團隊也沒有最后形成。此時,股權分配的要義是公平體現既有貢獻,確定拿最多股權的公司主心骨,同時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

以硅谷最有名的三家公司為例。蘋果,起始階段的股權比例是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各45%,韋恩10%;谷歌,佩吉和布林一人一半;Facebook,扎克伯格65%,薩維林30%,莫斯科維茨5%。

蘋果電腦是沃茲尼亞克開發的,但喬布斯和沃茲股份一樣(沃茲的父親對此非常不滿),因為喬布斯不僅是個營銷天才,而且擁有領導力,對公司未來意志堅定激情四射。而沃茲生性內斂,習慣于一個人工作,并且只愿意兼職為新公司工作,喬布斯和他的朋友家人百般勸說才同意全職。至于韋恩,他擁有10%是因為其他兩人在運營公司方面完全是新手,需要他的經驗。由于厭惡風險,韋恩很快就退股了,他一直聲稱

搜索关键词: